Loading... 开始有社交这个概念有很多年了,应该是初中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一路走过来,一直在更正自己的社交准则,但感叹还是挺多的,最大的遗憾就是流失的优秀朋友很多,以至于怀疑自己的交友方式是否正确;如今仔细思考过来,算是总结一下吧,亡羊补牢,希望不会太晚。 # 社交1.0 在版本1.0之前还没有“朋友”这个概念,每天没心没肺的玩耍,身边的小伙伴走掉了,那就再另起一伙,每天仍然玩得很嗨;小伙伴之间闹矛盾了,第二天还会一起上学,一起吃饭,一起玩游戏,可是,那种时光再也没有了。 社交 1.0 的开端应该是 QQ 这东西,初涉网络那会还流行 偷菜,抢车位,一切都依托于腾讯QQ建立起的社交圈。 我算是同龄里涉猎互联网较早的,在记忆里,那会儿非常流行“生人圈”,QQ 每天有添加人数的限制,但是添加的好友质量却非常高,即使是陌生人都能聊上两句,每天添加好友就成了最大的乐趣,不添加到限制都感觉浪费好友位,由此,开启了一波社交1.0。 其实大多数陌生人都没有结果,聊人生家常的我记忆里有,但是已经记不清具体聊的有什么。再往后推,互联网探索的另一个方向就是玩游戏,年少时只有手机,所以偷菜,抢车位,QQ家园成了扩充好友列表的基石,那会的列表全是游戏好友,每天乐此不疲的在各种游戏中进行互动,和别人一起打公会战,帮派战等等,忙里偷闲,带来了很多欢乐时光。 同时期,我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加入了互联网大军,大多都有了自己的QQ号,开始用手机网上冲浪,同学之间也乐此不疲的互相添加好友;这时候我的条件也有所改善,每周还能挤出点小钱去黑网吧玩玩游戏,网吧桌面上有琳琅满目的游戏,极大激发我的兴趣,恨不得每天泡在里面,终于在一段时间的体验后,新鲜感渐过,记忆里玩得最久的是《英雄联盟》大概是S3一整个赛季,然后因技术太烂退役,在这期间还是认识了一些游戏朋友,互加了QQ好友,现在还在列表,可惜已经很久没再联系过。 这一时期是网络交友和熟人交友的共存时期,讲真那会儿真的美好,每个人都没有戒备心,每天聊骚打岔,在同一个教室前后排位置都要拿出手机来交流,那样才有聊天的氛围(当然也有可能我的记忆太过于美好,管他呢) # 社交2.0 2.0 的开端源于 周围人员,环境的大变动,有那么一瞬间不想让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地看到我的动向,所以刻意分出了两派,能见到和不能见到的。现在想想这样做并没有理由,因为那会儿也没有仇人,或者特别讨厌的人,但还是这样做了,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社交圈是停滞的,由“生人圈”到“熟人圈”的过渡,甚至刻意的去删除一些好友,比如社交1.0里面的游戏好友在这个阶段已经全部变为陌生人。 进入高中,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,不再主动去添加好友,甚至会拒绝,事实证明在我的第一个高中学校里这么干是对的,因为他们确实不值得交友,不管是在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,跟他们相处就是一种煎熬,可谓三观不合,沟流起来费劲。 高二起始观念是辍学,保留学籍,等一年再去,然后被家里人误以为是弃学,有过一些争吵,不过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所以帮我转学了。 很不幸,转学也没有让这种情况好起来,偏执的观点一直被我带到了现在(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)。高二转学身边的新同学都挺喜欢的,至少三观都正,但仍然不想主动去认识人,升学后,也是如此,大多时候都是被动的去认识别人,如果这人可靠,那么可以多聊几句,认为不行,那就哈哈哈几声,平日里见到也就互相微笑点点头就算打招呼了。 期间有一段时间更换QQ号(对好看的数字串都有一种莫名的喜好),又进一步过滤掉了大部分人,留下了真正的友人圈,数量不多,现在又开始怀疑这么做的意义,想想可能是把网络这条路径看得太重,这些社交软件终究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。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了非常久,直到现在才有一些醒悟,这么做就像闭关锁国,只会让自己一步步走向封闭,直至毁灭。 总结下来:大概是因为不善交际吧,也不知如何去维护那难得的友人,所以给自己画地为牢。 #社交3.0 已知前面的错误那么就应该提出解决办法,现在我是迷茫的,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对。 经过那么多时间的洗练,现在才明白朋友难能可贵的含义,有许多的友人在我的失误操作下走散,也有很多从未多聊的潜在友人因为不敢向前一步而失之交臂,总之,挺遗憾的,经历一些痛才会醒悟。 3.0 版本到现在才开启,注定不是一个以交新友为重心的版本,而是以如何维护,认真待人的版本。 我想接下来应该是逐步将交友方式放到生活中吧,增加见面机会,只有真的能触碰到的才是真的,当面交流总比隔着网络更容易展露真情,毕竟网络只是一项工具,我没有用好。 3.0 版本我也不知道会怎么发展,不过方向应该是没错,希望不会走偏。 已经失去的朋友,现在也没有可以挽回的余地了,大概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吧,珍惜现在。 END. Last modification:August 2nd, 2019 at 02:19 pm © 允许规范转载